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把课程思政改革作为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近两周,学校课程思政改革和诚信教育体系建设特色做法吸引了诸多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新华每日电讯、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解放日报、文汇报、上海观察、文汇教育、新民晚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教育电视台、东方网、上海教育新闻网、东方教育时报等主流媒体,先后对我校相关特色做法进行了报道。
4月5日校党委书记李世平和学生代表赵博书应邀做客上海教育电视台《教育山海经》,专门解读学校课程思政改革和诚信教育特色品牌。“课程在哪里,诚信教育就在哪里。我们要通过生动的教学,带给学生浸润式体验,让他们感受到诚信并不遥远,就在身边。”李世平认为,专业教育是提升学生诚信素养的主要渠道,不同类型的课程都应当充分挖掘内在的德育因子和诚信元素,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每一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
长期以来,学校为做实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努力探索为社会培养具有诚信品质的财经人才提供鲜活的教育样本和成功经验。学校始终坚持以信立校、以信兴校、以信筑梦,不断推进诚信教育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探索形成了“六环节六目标”的诚信教育体系,从入学到就业、从课内到课外,从实践到网络,同向同行,立体推进。如今,学校校园内、生活园区里的诚信小卖部、诚信打印店、免监考点、学生发展银行、毕业生独特的诚信报告等等鲜活的特色案例,无不说明“诚信”已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2017年学校启动“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校级综合试点,首批选取全校29门课程,组建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课教师和校外专家构成的授课团队,结合校史、校训和专业特色,挖掘德育因子和诚信元素,打造《信用中国》、《财经中国》等系列课程,通过构建“课程—实践—网络—教材”四位一体的教学组织模式,强化对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形成相互促进的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育人环节。
《信用中国》课程目前已开课3次,李世平作为课程思政改革的首席专家担纲首讲,受到师生好评。按照课程安排,每逢双周的《信用中国》由上海证交所原总会计师、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以及人保上海总公司老总、上海市信用服务行业协会会长等商界大牛主讲,单周则围绕主题安排实践教学,从分组辩论到田野调查,从进社区问卷到防诈骗宣传……下学期校长唐海燕也将带头开讲《财经中国》课程,形成几大校区轮动的“中国系列”特色校本课程架构,在“思政+专业”课程模式中,也包含《金融伦理》、《财经职业道德》、《财务舞弊案例》等专业课程,让课程中显性或隐性的诚信因子完成核心价值渗透,有效避免了思政教育两张皮现象。
(媒体聚焦:http://mp.weixin.qq.com/s/ok2iHDhJna8SfkxSV4zFW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