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构建灵活有序的人才流动机制。推行教学型、教学科研型和科研型三类为主体的分类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聘用条件及任务,推行“非升即转”和“非升即走”的人才选拔退出机制。推出教师跨校、跨学科、跨领域研究团队和开展创新创业探索的柔性人事管理制度,建立基于项目任务导向的项目任务制教学科研队伍,吸引应用实务人才助力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不断凝练学校师资队伍政产学研融合的特色。
三是构建激发教师活力的薪酬体系。全面实施新一轮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优化薪酬与福利结构,实现绩效工资分配向关键岗位、高层次人才和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倾斜。实施基于重大科研项目、成果导向的科研绩效奖励和基于教学质量内涵提升的教学绩效奖励,确保教学科研人员投身学科建设的职业价值体现。搭建市属商科院校薪酬管理联盟,开展职位价值动态科学分析与调整。落实高校职务决策咨询成果、科技成果和劳动投入的收益权分配,激发教师服务社会与成果转化的职业幸福感。
四是构建促进教师成长的保障机制。大力建设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搭建教师教学投入支撑平台,构建符合高校教师职业发展规律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实施协同创新教学团队建设计划,以破解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难点问题为任务导向,汇聚学校、企业和社会各方力量,形成学科专业教师的团队合力与整体优势。实施名师工作室项目、教学助理工作制度和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登峰计划,不断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培养。进一步优化教师奖励体系,实施潘序伦优秀教师奖、校长奖、教学突出贡献奖等,成就每一位教师人生出彩的机会。
链接:http://www.shmec.gov.cn/html/article/201804/96690.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