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教授、上海市政府参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蓝皮书》主编吴大器,6月15日在上海金融大讲堂暨中欧陆家嘴金融家第108期活动中,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蓝皮书》编写的角度,从四个视角谈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看法。
第一个视角,国际视野。我们立足高原,志在高峰。我们从2009年开始觉得光是实时记录不能对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起到比较好的作用,所以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一个三个模块式的蓝皮书结构,第一个模块还是年鉴,第二模块是一个特定年度,假设2012年,这个特定年度我们对上海金融对哪些问题特别关注进行专项研究,第三个模块就是上诲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开放咨询平台上的建言献策篇。
我们的研究为上海的国际视野提供了相应理论支撑。第一,高标准起步,2020年左右上海要基本建成与我国国际地位、人民币的国际影响相匹配的亚太地区国际金融中心之一。第二,叫阶段式推进。建设规划明确上海建国际金融中心是叫三步走战略,这三步走战略就是五年打基础,十年建框架,二十年基本建成。第三,宽口径跨越。我们蓝皮书每年都有两到三个专项研究。我们看一下我们蓝皮书2012年和2013年专项研究当中,我们可以得出,上海金融较好的实施了上海国际化大都市战略,形成了宽口径跨越的系统集成。我们系统梳理金融业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国际经验,概括了上海的实践,叫政府引导、市场开放、法律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第一个转变发展方式,第二调整产业结构,第三服务实体经济。第四,双高型发展。没有高原是不可能有高峰的,高峰都是在高原的基础上上去的,所以我们循序渐进做的非常清楚。十年蓝皮书的观察和梳理可以得出,上海金融在这么一个阶段当中的发展特征,就是追求双高发展,也就是上海努力立足国际金融中心的高原,努力攀登国际金融中心第一方阵的高峰,而且始终不渝持续向前。
第二个视角,国际对标、市场为基、要素拓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国家战略,上海怎么样以责任和使命对标好国家对金融的方向性的要求,是很重要的。我们在十年编写过程当中,感觉上海在争当排头兵、先行者的姿态上一直在努力的优化性,优化建设过程当中的导向。所以主要特色的支撑就是市场为基,要素拓展。我们在2015年蓝皮书专项研究当中,是对全球科创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战略进行了上海实践的梳理。通过大量的调研,我们确立了以双轮驱动作为主线,对照上海的应用探索,特别是把上海的探索和伦敦,和纽约,相应的经验,进行比较和借鉴。
其次,陆家嘴集聚。陆家嘴是上海金融的品牌象征。在2010年蓝皮书专项当中我们也开始对国际金融中心的排名开始进行比较研究,主要把上海的数字拿出来,这里面一个就是金融市场一级指标,第二个是成长发展,第三个是产业支撑,第四个是服务水平,第五个是综合环境,这是叫一级指标,一级指标下面有若干个二级指标。我们有意识选取2010年、2013年和2015年上海的这五个一级指标的数据进行了一个对比。我可以报告一下我们对比的结果,就是说上海在世界排名比较当中,从第一个指标叫金融市场指标来看,基本上稳定在全球的第六和第七位,就2010年、2013年、2015年都是在世界第六、第七位。在成长发展指标上,三次统计都在世界第一,我们成长发展的势头是比较好的。产业发展指数稳定在第六和第七位,但是服务水平和综合环境有比较大的变化,服务水平和综合环境指标从2010年基本上是全世界的15名以后,到2013年就稳定在13名,世界的第13名,比较高兴的是2013年已经提高到第6名,所以从这三级跳远,我们也觉得更加增加了上海三步走目标可以实现的信心。陆家嘴集聚一定程度上上海金融对标国家战略的核心体现。
第三个点,点面型布局。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它是有一个系统分布,我觉得目前已经比较好的形成了点面型布局的形态,我们在2014年专项研究当中,构建了一个联动共生应用模型,描述了上海金融星罗棋布,功能全面的发展格局。
第四个点,要素化拓展。近十年来金融要素陆续集聚上海,已经成为全球金融要素门类齐全的城市之一,而且要素化拓展已经形成了全球系统的态势。我们的蓝皮书在2011年和2012年后研究了一个东西,一块是上海服务外包业的现状和全球服务外包发展的趋势;在2016年的蓝皮书关注了一个叫金融中心和资产证券化的融合,这个我们就着重对上海现代资产证券化、企业资产证券化、保险资产证券化还有金融资产证券化的国际经验和上海探索,进行了一些梳理,形成了一个上海特色实践的总结。
第三个视角,上海责任、战略联动、安全廉洁。从四个点做展开。第一个是排头兵先行。2013年的蓝皮书我们就是专门研究一个叫金融中心在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当中的地位。第二,使命型联动。我们在研究当中发现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绝不是一次孤立的单兵突进,是融合于上海承担的国家责任使命体系中间的联动共生和系统集成。2014年蓝皮书专项当中我们选择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和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这三项国家战略的关联研究,这种使命型的国家战略在上海推进存在着联动共生的必然逻辑。
第三,保安全廉洁。这十几年来上海金融始终把防范金融风险和金融安全作为基础责任,把金融反腐倡廉作为重要责任,我们在2011年蓝皮书专项研究当中是金融反腐倡廉。我们系统梳理和总结了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当中的保安全廉洁的相应认识和经验做法。
第四,高质量成长。通过上海金融排头兵先行的若干次系统探索,通过使命型联动的系统集成,特别是保安全廉洁的广泛性风控,制度加科技的源头,防腐体系举措。有人说上海责任体现在上海金融中心建设正在按照国家总体部署,保质保量实现相应的目标,成为金融面向开放的世界,服务全国需要的基础窗口。
第四个视角,讲未来。我们的主题是2020年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还有多远。从未来攻坚的视角,如果用八个字概括的话,就是“扩大开放,护航成长”。
第一,引外资弄潮。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博鳌论坛上宣布我国包括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已经非常清楚。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桥头堡的上海同样应该是金融业对外开放的高峰和潮头,所以要紧抓机遇。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加大资本市场开放的举措上,要有大手笔。
第二,重国际定价。未来几年上海应该把提升国际金融影响力和话语权作为重中之重,我们参与国际定价上有所作为,已经展示了很好的势头,比方以人民币计价的我国首个境内外投资者同台交易的金融产品原油期货今年已经上市。2017年4月,迪拜黄金和商品交易所正式上线,以人民币计价的上海期货产品,中国黄金市场正向国际黄金交易枢纽大步向前。2018年5月份,全国人大做出在上海设立金融法院的决定,这是进一步加强上海金融法治化、规范化国际化,向国际金融高水平生态环境靠拢的重要举措。
第三,筑风险底线。央行的潘行长在陆家嘴论坛提到了,一个要建设防范国际金融市场风险传染的制度屏障,这是央行领导第一次提出,这值得重视。第二,考虑建立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和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的监管框架。中央提出的防范金融风险作为三个主要工作之一,一定要有充分的认识。2018年这一定是个重中之重。
第四,护“长、长、路、带”。这意思是为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战略护航。我们上海金融在未来三年当中应该围绕国家战略做事情,要主动服务好国家三大战略,第一个战略叫长三角一体化。第二个是长江经济带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上海是龙头,金融中心理应为长江经济带沿线十余个省市提供辐射、连接、融通的服务。第三个是一带一路战略。上海做好为“长、长、路、带”这三个国家战略的金融保驾护航的责任,也就为中国扩大开放贡献了含金量比较高的干货。
最后,吴大器表示,十年蓝皮书的整体设计和负责,让我对2020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成充满信心和期待,未来三年的攻坚之路需要上海金融更加努力。应勇市长做了概括,他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成现在进入最后冲刺阶段,要努力在四个方面再下工夫,一要探索金融改革开放的上海经验。二要扩大金融市场体系的上海影响。第三,要打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上海品牌。第四,要形成金融生态环境的上海范本。我们相信扩大开放服务内需,我们的目标是有希望的,因为我们能在众人划桨当中达到胜利的彼岸,因为轻舟正过万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