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网 | English
| 在线投稿 |
当前位置:  PG电子 > 观点 > 正文
顾晓敏:高校也应把握金融科技的“风口”
日期:2017-09-25     【信息来源】新华网     作者: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9月25日电(孔亮) “防范金融科技发展风险,要从细节入手,既要从防控风险的本质上去考虑,还要从交易平台、大数据安全来考量。”在第二届长三角金融科技高层对话暨新华网思客陆家嘴峰会期间,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副校长顾晓敏出席会议并接受新华网专访如是说。

       新华网:金融科技是时下金融领域最热门的词之一,研究的专家也很多,但全国范围内专门设立“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专业的高校很少,这似乎有些滞后,你同意吗?

        顾晓敏:我想肯定是“滞后”的。大众视野里的“互联网金融”起源于2013年,爆发于2014和2015年,从去年至今一直强调合规发展,行业严控风险。

        安永曾发布报告称,2016年中国对金融科技行业的直接投资就达到65亿英镑,位列全球第一。行业的飞速发展对人才的渴望就显得非常迫切。但高校设置专业有其规律和程序。2016年,教育部门对目录外专业审批,全国有6所高校申报互联网金融专业获批。可惜上海没有一所。但“金融科技”类目目前还是空白,今年我们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申请了金融科技新专业,我相信这是一个契机。

        新华网:你用了“契机”来形容这个专业设置的时间和环境。套用不少企业家的话,这对高校而言是一个风口吗?

        顾晓敏:高校项目研究和专业设置首先要立足于“需”,产学研的发展也要立足于“需”。

        的确当下对高校而言,金融科技是风口,因为它发展非常快,又是切合国家产业的发展战略。所以,这个风口不能缺了高校。

        有统计表明,未来10年后我国对于金融科技的人才的需求量将达到255.7万。根据上海有关部门统计,到2020年上海金融从业人员可以达到52万。相比目前的30万从业者,缺口是22万人。根据预估,新金融的人才到2020年缺口可能是5万。这个缺口的填补,我想高校是责无旁贷的。

        新华网:人才有缺口,高校师资是不是也很稀缺?

        顾晓敏:金融师资,尤其是新金融类别师资的缺口是高校所面临的一个非常大的挑战。目前这类专业或课程多为金融专业老师和计算机教师组成。但金融科技是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目前金融专业所学的远远达不到这种领域对科技的要求。

        同时我认为,金融科技的人才应具备四种门类:研发人才,金融科技产品、金融科技服务方案的开发人才,市场的拓展、商业应用人才以及监管人才。现在央行说要“监管”,我们传统的监管传统方式多,但针对科技含量极高的新金融领域,还是稀缺的。

        新华网:就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准备怎么补上师资缺口?

        顾晓敏: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对金融科技教师培养目前有几个途径:老师继续教育,也就是老师的转型。我们的老师除了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外,也要到企业见习,这是新的培养路径。还有与美国MIT、哥伦比亚大学等加强合作,互派教师进行交流。还有我刚才也说到了,高校的研究紧跟着业界的发展。现在BAT系金融科技可以研究的题材很多,他们自己也有专门研究院研究,成果可以共享,这样也可以促进教师人才的培养。

                    (原文刊载于新华网、东方网、今日头条  2017年9月25日)


点击率:    编辑:新闻中心 立金
相关信息
金融学院开展“紧紧石榴籽,浓浓民族情”主题党日活动 发展与变革•致用金融科技论坛举办
金融学院开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重要论述联学联研活动 我校2门课程入选上海高校优质混合式在线课程示范案例
金融学院教师参加“中国高校金融教育金课联盟”峰会 【新闻晨报】以论坛形式举办高端人才招聘会,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全...
金融学院祝琳同学捐献造血干细胞 【中国新闻网】第二届“立信论坛”会计学专业论坛暨上海高校国际...
三全育人践初心 知行合一担使命 金融学院扎实推进主题教育 第二届“立信论坛”会计学专业论坛暨上海高校国际青年学者论坛举...
上川路校区:浦东新区上川路995号 文翔路校区:松江区文翔路2800号 中山西路校区:徐汇区中山西路2230号
沪ICP备09005481号-4 CopyRight ©2015-2016 版权所有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