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网 | English
| 在线投稿 |
当前位置:  PG电子 > 观点 > 正文
孙玉良:转换话语体系 增强思政课教学亲和力和针对性
日期:2017-04-28     【信息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孙玉良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明确目标。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必须首先实现思政课教学的“话语体系”转换,必须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长期艰苦的探索:

  一、意识形态话语向学术话语的转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主流意识形态的传导功能。任何思想创新都意味着话语更新。话语看似纯粹是思想的表达形式其实是经过选择和包装的历史内容;不同的话语,展示了不同的世界面貌,而“流行话语”则往往潜藏着话语霸权。例如,马克思主义的事实平等在当下流行话语中完全成了“平均主义”的同义语,而潜藏着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观的机会平等似乎成为惟一可能的社会公平,因而“事实平等”实际上就成了“禁语”。但是,事实是,马克思在他新世界观形成前,就坚决彻底地否弃了平均主义可参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粗陋的共产主义”的批判,其所确认的事实平等,是指以阶级消灭为基础的满足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保障因为每个人的实际需要存在差别,所以这本身就不可能是平均主义,因而成为共产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当然不能被摈弃。可见,意识形态若要在话语转换中不被颠覆,必须特别注意在吸纳“流行话语”的同时,不轻率丢弃传统话语,较为稳妥的方式是“老话新说”或“添新不去旧”。

  从马克思学说迅速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主导性话语的成功经验看,马克思主义“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追求真理的品格,在话语方式上表现出两大特点:第一是理论的彻底性。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现代社会主义“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9页。)当我们把启蒙主义的理性原则贯彻到底时,就可以发现“平等的要求已经不再限于政治权利方面,它也应当扩大到个人的社会地位方面;必须加以消灭的不仅是阶级特权,而且是阶级差别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1页。)正是在这种彻底的追问中,被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所遮蔽的历史真像才得以显现,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才得以确立。如果我们今天能够对于西方的各种人文学术话语的前提进行批判性追问,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没有学术话语权。第二,是理论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学术话语,它虽然可以包容不同的学术话语,但确认真正的学问必定是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真正的权威判决必定是来自实践的检验。“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的任务就“不再是构想出一个尽可能完善的社会体系而是研究必然产生这两个阶级及其相互斗争的那种历史的经济的过程并在由此造成的经济状况中找出解决冲突的手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9页。)这样,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人道的话语就内在地包含着;对于现实生活和社会矛盾的勇敢面对,对于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历史定位,对于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懈追求。其中,对于困难群体历史命运和弱势个体社会平等的特别关注,是马克思主义人性话语的魅力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深厚基础。只要我们真正弘扬马克思主义的学术风格,就一定能在西方话语霸权的阴霾下,开辟出一派马克思主义话语的朗朗晴空。

  二、教材话语向教育教学话语的转换

  根据“05”方案编写的新教材体系严密,结构严谨,语言简洁,论说简练。教材语言主要以概念、原理为主体构筑起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它的话语体系进入具体的教学教育过程,就面临着一个如何被形象化和具体化的转换。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说方式”(包括口头语言、肢体语言等),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于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例如多媒体)将教材语言转换成课堂语言。

  教材语言就是教科书中的语言,“教材无非就是例子。”(叶圣陶语)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怎样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由不知到知之,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语言的加工和处理,也就是完成由教材语言到教案语言再到教学语言的转化过程。

  为了有效地把教材语言转化为教案语言,首先必须明确目的。心理学研究表明,目的性行为的效率明显高于无目的性行为的效率。教师应尽可能把教材语言的主题转化成具体的详细的目的(包括识记的、理解的和运用的),并且十分清楚地应把重点放在哪里。其次必须选好突破口。选好突破口,会给一堂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个“突破口”;可以是教学课题的线索,可以是教材中某一基本的原理、核心的观点或重要的问题,也可以是所教课题中某一方面有关的实例。第三必须完整有序。教材语言自身具有严密的完整体系,教师应以此为基础,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把教材语言的系统性转化成教案语言的系统性。教案语言的总和要能反映教材语言的基本面目,这就要注意文与道、主与次、急与缓、重与轻诸方面的结合;教案语言还要能尽量减少紊乱程度,这就要注意先后顺序、前后联系以及组合方式。

  教案语言是在教师所写的教案里体现的。写出教案是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语言。在通常情况下,为了突出重点、难点,以便于由浅入深地掌握新的语言表达方式,教案语言应比教材语言更简洁。为了使学生易于理解,吸收和掌握新知识,教案语言又应比教材语言更形象。与此同时,教案语言是在对教材语言进行分析或前后移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简洁和形象是对教材语言的各个“部分”进行归纳、提炼,并加以条理化的结果。

  教案语言形成之后,不是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就能达到教学目的的,下一步的工作是要把教案语言转化为课堂教学语言。教学语言是教师向学生展示知识时所使用的语言,是将教材语言和教案语言转化给学生的活的语言,并付诸实践的教师用语,它包含着教材语言中所没有的东西。

  在完成由教案语言到教学语言的转化中,教师必须从下面三个方面来优化。第一、清晰流畅。这是起码要求。教育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与教师表达的清晰度显著相关。课堂上,教师要运用易于接受且适合的语言,确切地传递定义和概念;运用简洁而规范的描述,明确地呈现要点;运用简练而有吸引力的语言,尽早进入主题;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使学者能保持适度的兴奋点。第二、生动形象。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与学生的心情密切相关。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风趣幽默,学生就听得津津有味,心领神会。这也叫寓教于乐。寓教于乐不仅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默契交流。第三、适时调谐。如果教师只顾滔滔不绝地输出教学信息,而不管信道是否畅通,那么学生信息就会大量流失。这就需要适时恰当地排除来自学生“不专心”的干扰,另一方面自觉纠正教师讲课中的“过”或“不及”的不当之处。通过观颜察色,及时捕捉反馈信息,调整教学语言。

  三、理论话语向实践话语的转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既然是一门学科,它也应该像其他所有的学科一样,有一个确定的疆界、一种语言、一套指导行为的准则、一套神话、一种传播文化的方式、一种社会过程、一种社会秩序、一系列礼仪以及一种社会分层制度。作为一项专业性的自主教育教学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具有自己独特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理论体系。换言之,应该具有特定的话语方式。这种话语方式应该与日常语言区别开来,具有自己特定的意义表达方式与话语逻辑结构,其意义应该为研究主体所占有并在研究主体间共享。为了促进学科研究和提升学科化的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学科必须有自己的研究话语和语汇,这种研究话语和语汇应该有一个等级系列,它们可以由核心概念、中间层概念和表层语汇三个等级构成。它的核心层由一系列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较大的概括性、并且有一定思辨性的核心概念组成,它们是相当稳定,甚至是坚不可摧的;它的中间层由一系列具有一定的概括性、抽象性和中介特点的概念和语汇所构成,它们可能因社会问题的直接冲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实践的发展而受到动摇,甚至出现“漏洞”,但在核心概念的支持下,它们又会不断地和及时地修补自己的“漏洞”和破绽;它的表层语汇就是我们现今所经常使用的语汇,它与实践话语基本一致。因此,实现理论语汇向实践语汇的过渡,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转换的重要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应该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但就目前的学科研究状况看,它的理论话语也就是它的工作话语,两者几乎没有区别。由于实践基本停留在社会经验、日常意识的话语层面,因此在概括事物的广泛性、深刻性、间接性、抽象性等方面不够,况且随着大学生知识面的不断扩展,其接受情趣和理解水平将不断提高,其政治智慧和对政治动员内容的解读能力也将不断提高,一味的通俗教育形式将会使受众流失。我们的许多研究专著和研究文献,也将因为话语表达上的“社论化”而失却读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只有20余年的历史,学科发展的理论基础还有待进一步的巩固。因此我们在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时代话题的同时,必须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命题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具体来说,实现思想政治课的理论话语向实践话语的转换,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展开:一是注意话语语境的转换。这里的话语语境,主要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所面临的社会和时代境遇。这种“境遇”就是指以“全球化”为背景的国际境遇、改革开放为背景的国内境遇和传承创新为背景的历史境遇。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同样一句格言,出自于不同年龄的人之口,其含义是全然不同的。同样,同一个理论体系、同一条基本原理、甚至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境遇”中所呈现出的含义也会是全然不同的;二是实现话语内容的转换。这里的“话语内容”又包括“确定的内容”和“不确定的内容”两个层面:所谓“确定的内容”就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概念、原理和体系构架,这涉及到如何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使学生牢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所谓“不确定的内容”就是指随着“境遇”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所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甚至是一些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框架不相适应的现实状况,这涉及到如何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使学生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完成话语方式(言说方式)的转换这里的“话语方式”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不断变化的“境遇”相结合的方式,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框架解释和解决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的方法和手段;四是完成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转换。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体系一方面没有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特点,另一方面也没有体现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构建多元的评价指标体系,改变“一考定音”的评价标准,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转换在理论和操作层面的和谐统一。

只有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话语体系”的有效转换,才能用“中国话”讲好“中国故事”,才能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真正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点击率:    编辑:新闻中心
相关信息
校领导参加上海市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推进会及教学研讨会 统数学院举办“大学数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讲座
学校开展教学科研单位目标任务考核 学校举行“超星学习通”教学培训
我校教师获“金融实验教学‘智盛奖’优秀教师”称号 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举办教学沙龙活动
上海商学院现代流通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一行来我校调研 校领导赴金融学院召开教学工作座谈会
我校首获批上海市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学校召开本学期第2次教学工作例会
上川路校区:浦东新区上川路995号 文翔路校区:松江区文翔路2800号 中山西路校区:徐汇区中山西路2230号
沪ICP备09005481号-4 CopyRight ©2015-2016 版权所有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