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6)》发布暨支付清算理论与政策高层论坛上,我校马颖教授做了《新金融生态圈下第三方支付机构面临的挑战》的主题发言。
马颖教授认为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实际上是把双刃剑。 金融压抑积蓄了金融市场的巨大能量,互联网和金融的跨境融合所带来的创新,催生了新金融生态圈,业态多元化,出现新特征、新追求、新倾向、新偏好、新风险。
特别是以技术为核心的新理念,以供给创新去引导需求,技术落地供给速度是否成为获利的法宝;客户体验和客户流量是否是你争我夺的核心竞争优势;技术创新被认为会改变一切,以跨界技术以跨界思维是否可以相应解决一切,相应的创新能否倒逼制度上巨大的改变;在整个生态发展过程当中,创造价值的逻辑发生相应的变化,是互联网+在创造价值,还是互联网有助于实体经济创造价值,新金融生态能不能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是感知新金融生态的时候思考的重点。
马颖教授认为创新在前,制度安排变迁在后,技术会带来相应预期收益,个体会在预期收益和制度安排成本之间进行比较。如果说推动技术所带来的创新,它未来的收益是大于它的制度安排成本的话,会极力推行。
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实际上是一个双刃剑,它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但是通过窗口期以后风险足够显现。任何一个生态圈里的企业一定是以逐利为目的,当一个行业的企业个体缺乏一个核心竞争力,在商业模式上在盈利模式上,如果高度同质化的话,恶性的竞争、违规获利、违法的现象必然存在,这样导致生态空间的恶化,影响生存和发展。
马颖教授建议个体提升相应核心竞争力,创造出独特的商业模式或者盈利模式,共同推进行业健康的发展,形成一个健康的生态圈,构造出利益共同体的健康生态体系。她认为按照个体自发或者整个行业生态圈自发来形成健康生态体系的可能性不大,一定要有相应制度安排的引领,所以互联网与金融融合发展过程当中,制度的安排,特别是新金融生态情况下,个体的自控,行业的自律,要和政府的监管形成了一个相应的合力。在这种生态圈下个体健康才能带来集体共赢。同样大数据是风控的宝藏,可以帮助找到风险源,但真正的控制还是来源于制度的安排与执行。